从3月份收到牛津大学的录取已经过了四个月了,回忆起大学四年的时光,虽然有些跌宕起伏,但也十分充实。也许从终点看过往时,辛苦和挣扎都会被加上一层模糊的滤镜,但我依然要感激努力的自己,和给予我关心和帮助的老师同学。
大二时,我从计算机转到英语教育学院。起初,教育其实并不是最吸引我的一个方面,被英语语言的魅力吸引才转到了英教。上了一学期的课之后,我渐渐发现教育学其实包含了很多利益关系,比如权力分工和资源分配,也使得我越来越接受并欣赏我们学院的课程设置。例如,学院大部分的课程都不是简单的按时间线讲解某个教育学家的生平经历和成就,而是偏重实践,探讨某个领域在教育方面出现的挑战和相应的解决方法。在一些课程结束的时候,我对教育体系中包括性别不平等、阶级不平等的种种问题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这也激发了我的学术兴趣,期望能自己去发现并解决一些教育中存在的不平等的现象。
除了学术的兴趣,语言的积累和理论的掌握也是进入理想大学不可或缺的准备。在语言学习方面,大学四年间参加的各种比赛极大的提高了我的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大二大三参加比赛的频率之高,基本上是一个接着一个的。我还清楚的记得在准备英语综合技能大赛的时候,我和队员每天晚上都会找教室或者空地进行话题训练,类似于头脑风暴。当时每次都被优秀的师兄师姐虐,蚊子也很多,但是一个月下来就觉得口语表达和思维深度都有明显的提升。之后的口译比赛,我也是在北校大佬们神仙打架的一边紧张的瑟瑟发抖。外研社杯写作比赛和阅读比赛的准备过程中,在自己反复的练习中积累总结了后来在雅思考试中适用的技巧。同时,比赛也让我认识了很多在不同能力上比我更优秀的同学,每天都能被他们中的许多人激励和感动。所以现在看来,所有这些经历都汇集成了我的当下,比赛是我大学阶段非常重要的成长经历。
在英教的三年,由于论文,presentation和上课的容量大大提高,我的时间管理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时间管理的本质是让自己清楚的了解可支配的时间和需要完成的任务,而要做到这一点,对自己当下学习状态的合理评估才是重要的基础。同时,对于信息的筛选能力也决定着能否高效的利用可支配时间。我个人觉得一条有价值的内容或者信息,能够带动我去追求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由此良性循环;而接触价值量比较低的信息会让我有惯性的去搜索更多同类的消息,于是将越来越多时间浪费在低能量密度的事件上。所以对我而言,时间管理可能是一个将任务可视化和对信息进行筛选这两种能力的结合。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会带着英教人的坚持和韧劲,继续在更大的平台上探索教育的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