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哲,广外新闻与传播学院2016级播主班班长,曾获2020年度全国优秀共青团员、2020年度优秀大学生奖章、2019年度校长奖章、2018年广东大学生年度人物、第四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十佳青年、2019年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赛三等奖、2017-2018年国家奖学金、第六届海峡两岸大学生国际经贸与商务专题竞赛中全国特等奖、全美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全国博士后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首届“治道杯”全国本科生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作者,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主持人等。
失败就重头再来
我大一刚进广外的时候,心情其实是紧张又兴奋的。你想,毕竟读了十几年书,终于到了大学,肯定是想要大干一番。
大一一年我基本把所有能做的事情都尝试了一遍:当班长、担任社联办公室助理、担任校史馆讲解员、加入校司仪队、在红晚舞台上表演话剧、在模拟新闻发布会上当发言人、也主持过校内大大小小十几场的活动,B8和大会堂也承载了我很多回忆。
我毕竟是个学主持的,专业技能不能落下。可是只是做好主持的本分远远不够,不管是播主专业还是新闻专业,走出社会以后我们都应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否则无法立足。所以我思考过很多这方面的问题,也是为了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有了后来更多的尝试。
我一直对金融学、经济学有浓厚的兴趣,所以在大一就已经定下了修读相关双学位的规划,大一有空就去蹭蹭课。蹭课也不够,还跟前辈们组队参加了经世者竞赛、金融投资分析大赛。当时我心里清楚自己是大一学生,也许干不出什么成绩,但和大家一起参赛学习一下也无妨。
尝试本身就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我只是大一,失败就重头再来就好了。大一的很多尝试都是失败的。印象最深刻的话,还是我带队参加挑战杯,带领全体成员倒在了院赛。记得清清楚楚的,还有当时赛场上老师轻描淡写又入木三分的一句“你们做的东西一点意义都没有”,这句话鞭策我要加倍努力。
当时共享经济在全国刚刚露出苗头,我敏锐地察觉到了,就花了一个月带着团队研究了一番。虽然我们都是大一的新生,在别人眼里像是笨鸟,但也实实在在花了一个月来研究,上电脑课都抱着自己的电脑写报告。听起来有点像自夸,实际上也不难看出失败的原因:不成熟的队长、不成熟的团队和不成熟的操作——错误的方向、二手的资料、盲干的自我满足。最大的责任?当然在我,当然在队长。伤心?比起伤心更多是反思吧,没有那次失败我怎么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呢?
下一步,学。既然错了,既然我还要回来这个舞台,那我一定得做得更好。我没有上过专业的课,我和你们一样,自学成才全靠互联网和图书馆:不懂调研就看视频教程,不懂数据分析就看专业书。图书馆一趟就是四五本大部头,晚上啃着啃着就到了凌晨。辛苦吗?你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快乐会抵过辛苦的吧?
我一直都有在做,为了以后能重新站上挑战杯的舞台,我没有停止过。大一精力充沛,停下来做什么?在熬了很久的调研自学后,我在大一下学期参加了广东省社会管理调研大赛,获得了第一个我认为还不错的奖项:省二等奖。我记得清清楚楚,我离一等奖的距离是0.03分。怎么老是就差一点点!
从尝试到聚焦
大二做的事情变少当然不是因为累了,是因为大量尝试后自然会有想聚焦的地方。
我在参加高校扶贫调研之前,最初的农村调研“初体验”是大一暑期的三下乡。在动身前往韶关市枫湾镇白水村之前,我们调研组策划好了调研问题,却在实地考察后全部变成了无用功。原因也很直接明了:没有经过实地调研的想象与策划是不可靠、不成立的。在白水村实地考察之后,才把目光聚焦到当地白水蜜桃的规模化、品牌化经营。那次经历既曲折又顺利,最后我们撰写的报告还交给了当地政府,现在当地也正在做农产品的品牌化经营。
“正儿八经”第一次参加高校扶贫调研是在大二寒假参加学院主办的“讲好广东故事”新闻调查大赛期间,我们团队走访了揭阳市和清远市一共五个村子,调研成果作为参赛作品。
扶贫调研的工作就是每到一个村子,先向第一书记了解扶贫工作的具体内容,再向村委、村民验证扶贫工作的实际成效。听起来很简单,做起来也没有你想象的难。我们使用的调查方法无非是访谈和问卷调查,走访、坐访、街访、发放问卷。入村前要准备公函,提问要注意细节、多问点实际的事情,比如说扶贫工作到底做过什么、侧重点有哪些、下一步怎样规划等等。问村民就要更围绕生活、贴近生活一点,让他自己来评价自己的生活是否有改善。我们在清远市蒲芦洲村的时候,就有村民告诉我,广外对口帮扶的第一书记李津书记常常到他家跟他聊天,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要问有什么辛苦的地方,可能就是你能想象到的食住行的不便。长时间步行、进山、住所简陋、吃饭有时没着落,这些事情并不罕见,但是没有你听上去的难以忍受,而且意外收获也蛮多的。
有一回进山里,村子偏僻又深,我们中午到一个独居的奶奶家里拜访,奶奶二话不说给我们做了顿午饭。她独居,儿子一年只回家一次,那顿饭却给我们上了很多荤菜。我们自然知道是奶奶对我们的照顾,她不要钱,我们就给她打下手,听她说儿子的事。她说希望我们年轻人能做个好人,回报社会。
在揭阳赤新村的时候,我到一个老爷爷家里做访谈。那时候是大二暑假,又热又困,我忍不住有点打瞌睡。爷爷说要不你睡一会儿吧。我说不行。爷爷就给了我几杯茶,我就喝茶休息了一会。后来半年后我大三寒假又到赤新村调研,在村里水泥路上老爷爷看见我,说小伙子你是不是去年来过,今年又来啊,待会来我家喝茶。
你就这样听我说是不是觉得挺奇怪的,但如果你真的走到农村经历过一些事情,你会明白农村环境里人的淳朴和善心,其实是很常见的,也很可贵。
非做不可的事情
高校扶贫的调研往往要对相同的帮扶点进行三轮或更多的调研。从一轮调研开始,陆陆续续参与到二轮、三轮的扶贫调研,去的地方越来越多,每次花费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到后来专注于扶贫调研以后,我逐渐意识到这件事情是我非做不可的事情。
在某种意义上,中国农村是整个中国的核心,也是中国经济的一片沃土。扶贫一方面是扶经济,另一方面是以人为本地扶“志气”。高校扶贫模式是一种全新的、与政府扶贫和企业扶贫完全不同的新模式,高校特有的科技资源、人才资源、文化资源,能否更好地帮扶农村?实际帮扶效果又如何?如何摆脱传统的输血式扶贫?这些都是并未被真正研究过的内容,我现在在做的事情,就是通过调研,尝试弥补我国在这一方面实践转化成理论的空白。
走这一条路对我来说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既可以做调研,继续做学术研究;又不脱离实际,能实实在在地帮助别人。
还记得我最开始说到的核心竞争力吗?那是对我个人发展提出的要求。那么站在社会的角度呢?我想就是要做一个有用的人。
我也是个有理想的人。高中时期参加模拟联合国的时候,在大会上对环保问题、难民问题等世界议题侃侃而谈,也有一种学生时代的情怀在里头——通过讨论这些问题,也许可以推动社会进步、改变世界呢?我想很多人都曾经会有改变世界的想法。
大一寒假的时候,我参与了一次调研,调查广州市残疾人就业现状。那次调研我接触到了很多残疾人,现状令人担忧,他们迫切地希望我们能帮助他们。每次采访结束后回来的路上,我都会陷入一种迷茫:我做的事情有没有意义?有什么意义?直到调研结束,调研报告撰写完成并上交至有关部门,最终的成效却微乎其微。这是当时压垮我的最后一根稻草,我陷入了一种不见底的无力感:我突然觉得我做的事情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对他们没有实际性的帮助。
高中的时候想改变世界,想推动社会进步,发现这很困难。那我尝试去改变社会中的某个群体,比如说帮助残疾人,改善他们的就业现状,调研结束后发现自己的力量很有限。我也尝试改变身边的人,比如我做班长,带领班级一起进步,让班集体变得更团结,却发现连这也不是易事。如果什么都改变不了,我能否保持自己的初心继续前行?当时我无法给出自己的答案。
这份大一寒假的迷茫与无力,持续了半年,在大一暑假三下乡的时候才被稍微打破。白水村的调研成果,使当地农产品形成了规模化、品牌化经营,成了当地政府真正在做的事情,甚至在今天也还在不断地发展。
那时我才发现其实我确实能够做一些有用的事,确实能帮到一些人,至少是我走访期间见到的那些村民。后来沿着扶贫调研的道路一步步走下去,我组建了自己的团队“孜哲旨志”,团队中的人也在慢慢地改变。现在参与学校第一书记助理竞选的石富东同学,也是通过这些调研和思考,慢慢找到自己未来的理想方向,也希望能够扎根基层帮助到更多的人。
所以到了现在,扶贫调研已经成为了我身上的一个标签,我其实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些经历对我而言的意义有多重大。
准备拥抱未来
我以后也会继续做扶贫这件事情,这个决定是在去年校团委组织的校级学生组织学生干部培训大会上决定的。跟唱着《我和我的祖国》,听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我决定把这条路继续走下去。之前收到的offer并不是农村经济方向的研究,都一一拒绝后,继续参加研究生的面试,终于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offer。接下来的研究方向将围绕农村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完善扶贫工作的不足,并关注相对贫困群体,将关注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以后继续学习,我也许会有机会参加导师的项目,走到更多的省市去参加调研,也可以通过这些帮助推进和改善扶贫工作的政策制定与实施,又或者是参加具体的定点帮扶项目。这样我以后就可以帮助到某一个群体或者更多的人。
这让我想起了我大学的第一节班会。我的班导胡俊扬当时送给我们四个字:静水流深。大意是“平静的水下深不可测”,比喻表面不声不响的人却蕴藏着大的智慧。他希望我们能潜心做学问,不要把生活过得太浮躁表面。那节课上我们还给大学四年的自己写寄语,我给自己写的大概是“要成为更好的自己”。说实话,后来无论是竞选班委、参加社团活动,还是参加各种比赛、参与扶贫调研,这些都让我成为了四年后现在更好的自己。也是在这四年里,我才找到自己的初心是什么,并有足够的勇气坚持下去。
所以毫无疑问地,广外是我人生的转折点。度过这四年青春的这个地方,对我来说意义非凡。
大学以前的人生里,我对未来并没有什么想法,最大的想法可能就是考上大学,我没有想象过我现在会变成这样。
广外给了我一个可以自由施展的舞台。我在这里学到的是追求卓越的品质和包容开放的态度。只要我参加比赛,或者说不管是做任何一件事,都要全力以赴到最后一刻,自始至终地追求卓越。作为一个大家眼里文科学院的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也不会有人劝阻或质疑。放手去做便是了,这都是我自己选择的。
老师对我的帮助我都一一记在心里。我第一次参加调研,给我争取经费支持的是黄石胜副书记,他让我毫无顾虑的去做。我的第一个竞赛指导老师是杨凯老师,竞赛前调研时,细致到采访提纲的拟定,她都给我一一指出问题和修改建议。杨凯老师是我参加竞赛的启蒙老师。在广外的每一个学院里都有我熟悉的、指导过我的老师。我真的非常感谢他们。
广外对我而言最大意义还是帮助我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和以后的道路。从懵懂、迷茫到尝试、确定的过程,每一个脚印都是在广外踏下的。所以尽管我获得了很多荣誉,但最重要的还是我人格上的转变——我找到了初心、我学会了如何努力——有了这些内在驱动力,我才得以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今年九月我就要去社科院了。我与广外的缘分不会断,也不会有真正的离别。四年之后,现在的我,正在准备伸手拥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