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馨媛,2019翻译学硕士研究生,翻译教育研究方向
转变理念,确定奔跑的方向
回溯自己走过的路,大体都是在经历“转变理念”。2019刚入学的前两个月,我便开始参与导师穆雷教授的学术编著编辑工作,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章“转变理念”。我第一次在短时间内阅读近200篇文献和重要的翻译研究新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翻译研究概论》,更重要的是首次在自己脑海里粗略勾画了中国翻译研究以及教育研究的概貌,算是刚刚打开翻译学科的大门,第一次感受到了学科发展是什么,我的责任是什么,要对学术充满敬畏,把每一件事都做到极致。
在导师的耐心严格指导下,我从最初非常痛苦焦虑混乱的写作状态,慢慢转变到现在完全能自如有章法地经历“提问题、立思路、建框架、填内容”并反复修改的写作历程。经过多次训练后,我还开始主动寻找有趣的研究点展开讨论成文,形成选题单,从自己的学习内容中找到各领域融通之处;也会尝试建立稳定的学术合作关系,鼓励伙伴一起讨论问题、完成论文。文章发表是其次,我更珍惜的是在这个历程中自己的思想变化和成长,思考是否真正在努力解决一个真实问题。
我的第一次学术发言,2019岭南翻译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例如,2020年寒假,我按照导师在放假前与团队讨论的要点,提前列出写作计划的思路,在“穆家三侠客”群里主动与同门19级MA小伙伴讨论。当时正值新冠肺炎疫情,我们相互线上支持,鼓励对方,假期结束后完成了修改十多次的1万多字综述稿“军队外语能力等级量表研究综述”,历经5个月发表在了《外语研究》。后来我们以此为基础,完成了校级创新项目的申报并在两年后优秀结项。再如,我独自全力准备“翻译教学研究”课程的专题展示“翻译教学方法的演变”过程中,到临近展示前一晚朦胧睡梦中突然醒悟,凌晨三点翻身爬起来在学术日志本上写下自己的感悟——“教师教学理念转变”的重要性,即教师自己要有改变(理念、设计、方法),才能真正地去帮助学生更好地蜕变,理念改变对我将来的职业准备也有帮助,我自己也正在慢慢看到、感受到“理念”这样无形抽象的存在对我学习生活人生的积极影响。
刘馨媛 生活照
踏实上进,坚定学术理想
这三年来,我积极参与感兴趣的讲座、研修班和学术汇报,开拓自己的学术视野,坚持培养独立的研究能力,在阅读和写作训练中,更是深切体会到了学科发展的艰辛和前辈们的奋斗历程,学术要有传承,才能永葆生命力,于是我更加坚定自己的学术理想。除了了解知识和发现自己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形成或者巩固一种珍贵的精神属性,有翻译专业本身需要的精神属性,即细致严谨的学习工作态度,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强烈的服务意识;也有作为教育者的精神属性,即立德树人,师生共同发展等的理念,未来对翻译专业教师的能力要求会越来越高(实践能力、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我希望全面地提升自己。
在和导师的合作撰文“重视并建设国家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培养体系”过程中,我阅读了大量有关语言服务、语言安全、语言规划与战略的文献,结合当时疫情中的应急语言服务现实,更加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使命,增强了做研究要有服务社会的意识,要努力早日成为独立的学者,为中国翻译教育研究、翻译学科发展和国家发展做出贡献。你得坚持,三四十年如一日地勤思沉潜,你得有胸怀,装得下这份事业的长久发展,看得清这份事业对社会福祉的长远贡献。
刘馨媛 毕业照
不负韶华,踏上新征程
“真正的高贵不是优于别人而是优于过去的自己”。在广外学习的三年里,我得到了许多老师和同学们的无私帮助,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广阔,自己就像久经干涸的土壤一样快活地汲取甘霖和各种养分,但慢慢地,我开始平静下来,从眼花缭乱的资源中学会了批判、质疑和取舍,把更多精力放在了思考、阅读和写作上。
硕士学习让我初步接触了翻译学学科领域的发展情况,虽然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学会独立开展“照着做”“跟着做”的研究,但我更期待博士阶段的开创性深入研究,在理论和方法论上有新的知识创新。平时我会积极参加博士生论文答辩和学术讲座,聆听前辈的思想碰撞,从中汲取营养鞭策自己,我很享受如此纯粹的学术交流所带来的强烈的精神愉悦,更希望将来自己也能像博士师兄师姐一样,以持之以恒的辛勤耕耘,突破学科知识边界,推进翻译学科发展。
在三年前给穆老师的自荐信中,我说自己的理想是在翻译学界做一名踏踏实实有所建树的学者,在传承老一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打磨出自己独立又创新的见解,创造新的知识,同时也能培养出更多懂传承、求上进的学子。作为个体,能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几十年如一日地耕耘,潜心做到极致,便能有机会创造一点点社会价值,努力地为社会、国家需求服务,积极影响更多的同仁加入进来。